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煉化利潤和產能雙雙降至歷史低點,歐美發達經濟體的煉化業往日輝煌不再,大批煉廠倒閉停產。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海灣產油國紛紛加速推進煉化行業的現代化轉型。業界普遍認為,后疫情時代,全球煉化重心正加速東移,海灣產油國的帶動下,煉化業復蘇前景值得期待。
行業前景“喜憂參半”
盡管當前全球煉化業失望情緒蔓延,但市場普遍認為需求銳減和結構性產能過剩都只是暫時的煉化行業整體仍然存在上行空間。后疫情時代,煉化產能有望小幅回升。咨詢公司伍德麥肯茲煉油業務副總裁AlanGeld坦言。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 數據,2019年,全球原油精煉能力為1.02億桶/日,滿足了8400萬桶/日的廢品油需求;今年,全球原油精煉能力將縮減至7600萬桶/日,預計到2021年有望反彈至8000萬桶/日。
調研機構IHSMarkit新冠肺炎疫情迸發之前曾預計,全球對石油精煉產品的需求將在2030年代中期達到9450萬桶/日的峰值水平。現下,該機構已將這一數字調整為9100萬桶/日,不過規模仍然不容小覷。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局部國家和地區得到遏制,但美歐等國仍在應對第二波甚至第三波疫情,這種不均衡的復蘇將導致未來幾年,不同地區煉化產品的需求量也將有所不同。石油貿易巨頭維多公司首席執行官RussellHardi表示,煉化業整體的前景可謂“喜憂參半”激進上低價的石腦油和燃料油的需求可能在新一年成為亮點。
彭博社指出,亞洲至今仍是石腦油、乙烯、丙烯和液化石油氣等塑料原料的凈進口地,這更受到那些具有多樣化生產能力和在原油品質上更不“挑食”一體化高效煉化設施的青睞。新的超大型煉廠通常設有綜合石化裝置,能生產高附加值的化學品和低價值燃料,因此可以從同樣的原油中以更低的利息提取更大份額的有價值產品,這不僅擠壓了歐美激進煉化業務的生存空間,也給后疫情時代煉化業復蘇帶來了一定的動力。
海灣產油國“崛起”
擁有大量廉價原油儲藏的海灣地區,正在迎來煉化產能擴張潮。據標普全球普氏報道,巴林、伊拉克、科威特、阿曼、沙特和阿聯酋等國都在提高下游煉化產能,預計到2025年,海灣地區將有約200萬桶/日的新煉化產能上線。
數據分析與咨詢公司GlobalData指出,預計到2024年,海灣地區的煉化能力將從今年的1160萬桶/日,增至1360萬桶/日,增幅達17%其中,新增的200萬桶/日產能,約150萬桶/日來自計劃中的項目,剩余50萬桶/日來自在運項目。
從國家上看,2021-2025年間,科威特將引領海灣地區煉化產能的增長,包攬地區產能增幅的31%沙特緊隨其后,占地區增幅的24%據了解,科威特在建的Al-Zour煉油廠將是海灣地區煉化新增產能的一大亮點。這座計劃產能61.5萬桶/日的煉油廠,主要生產用于發電的低硫燃料油和適用于國際市場的航空燃料,既可以協助減少外鄉發電廠的排放,還能用于入口增收。
沙特則主要得益于規劃中的Jizan煉油廠。這座計劃產能40萬桶/日的煉油廠預計將于2021年一季度投產。此外,伊拉克、伊朗也在積極提高煉化產能。GlobalData預計,伊拉克到2024年將增加約31萬桶/日的煉油能力,該國計劃中的Karbala拉煉油廠將占新增產能的一半,這座計劃產能14萬桶/日的煉油廠預計2021年一季度投產。
另據彭博社匯編的數據,截至今年10月底的7個月內,伊朗煉化產品產量同比增長8%該國計劃2022財年實現1億噸/年的煉化產能,2025年財年實現1.33億噸/年的煉化產能。
IEA 指出,海灣地區將是未來幾年全球煉化產能增幅最大的地區,預計2030年前將增加270萬桶/日,2040年前將增加320萬桶/日。未來10年,全球原油需求的60%都將來自煉化行業。歐佩克全資多邊開發銀行阿拉伯石油投資公司也做出類似預測認為,2020-2024年間,全球計劃中的煉化項目總計投資將高達990億美元。
歐美激進煉廠“落幕”
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海灣和亞洲地區新型、高效煉化設施的沖擊下,歐美大批激進煉廠正在加速關閉,由海灣地區和亞洲引領的現代化煉化產能擴張潮已經來臨。
IEA 指出,今明兩年,全球發達經濟體將有超過170萬桶/日的煉化能力“消失”而海灣地區同一時間內將有約200萬桶/日的煉化能力“誕生”足以填補發達經濟體煉化能力下滑的空缺。
歐美發達經濟體老化、落后、低效的煉油廠,已經無法和當前擁有最新技術的高效煉油廠相抗衡,進口產品反而比外鄉煉化更有競爭力。IHSMarkit主管RobSmith表示,以澳大利亞為例,該國10年前還有7座煉油廠,現在只剩下4座,年底前可能就只剩下一座。強調,全球煉油產能過剩的環境下,如果某個地區產能不時擴張,其它地區的產能就勢必面臨關閉,這樣才干維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