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放源類別不只包括化石燃料燃燒發生的直接碳排放,覆蓋的溫室氣體種類為二氧化碳。也要包括電力和熱力使用的間接碳排放。何建坤表示,國電力市場尚缺乏價格傳導機制情況下,這將有助于促進電力消費部門節電與發電部門提效的聯動,這也是國碳市場設計有別于發達國家的一個特點。
并組織開展電力企業配額測算。國將制定發布發電行業碳排放配額分配技術指南。
建設全國統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將于9月23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在此間公開表示。也是落實國際減排許諾的重要政策工具。
國家將加快建立完善全國碳市場制度體系,表示。推動出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適時發布企業排放演講管理方法、市場交易管理方法、核查機構管理方法等重要配套管理規定。優化碳排放數據報送系統,完善全國碳市場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建設方案并加快實施。推動重點單位完成碳排放數據的報送與第三方核查,制定發布發電行業配額分配技術指南,組織開展電力企業配額測算。
依照“十二五”規劃綱要關于“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要求,2011年。國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7個省市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
截至2019年6月底,試點范圍企業的碳排放總量和強度實現‘雙下降’顯示出碳市場以較低利息控制碳排放的良好效果。何建坤介紹。7個試點碳市場覆蓋了電力、鋼鐵、水泥等多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累計成交量突破3.3億噸,累計成交金額約71億元,企業履約率堅持較高水平,形成了要素完善、特點突出、初具規模的地方碳市場。
中國試點碳市場的實踐標明,何建坤說。碳市場促進了控排企業節能減排,增強了低碳轉型意識,提高了碳資產管理能力,擴展了低碳技術研發和低碳項目融資來源,催生了碳核查、碳會計、碳審計、碳資產管理、碳金融、碳交易等新業務和就業崗位,對試點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碳排放交易體系覆蓋了鄉村碳排放總量的40%配額累計成交量1807萬噸、累計成交額5.96億元。2016年管控范圍進一步擴展達到881家,深圳市建立了全國首個碳排放交易市場。目前覆蓋企業數量最多、交易最活躍、減排效果最顯著的試點地區之一。
深圳市煤電碳排放強度在國內同類型機組領先水平的基礎上進一步下降了2.5%氣電則大幅下降了8.9%電力部門的整體碳排放強度下降了約10%同期,數據顯示。碳排放交易體系管控的制造業企業平均碳強度由0.43下降至0.29噸CO2/萬元,下降幅度為34.8%
用碳排放配額向銀行質押貸款融資超越1.5億元。此外,湖北省通過試點單位GDP碳排放下降幅度和經濟增長速度在全國排位均持續上升。90%控排企業建立了碳資產管理等職能部門。試點對貧困地區也發揮了綠色扶貧作用,開發了紅安縣老區戶用沼氣項目群,通過中國核證減排量(CCER認證后,用于抵償機制在碳市場交易,收益1300萬元。
國碳市場建設與歐美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碳市場相比,何建坤表示。所處經濟發展階段、國際碳減排責任、碳排放行業分布和電力市場化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一方面要學習借鑒歐美發達國家和地區碳市場建設的經驗和教訓,因此。但更重要的堅持把碳市場建設的一般性理論同中國的國情相結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全國碳市場。說,全國碳市場從電力生產和供應業起步,將分階段逐步擴大覆蓋的行業和降低企業門檻規范,以保證碳市場的效果、效率和公平性。
國家主管部門已制定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方法》2014年)全國碳排放權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方案》2016年)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2017年)等全國碳市場建設政策文件,為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陸續發布了24個行業企業排放核算演講指南和10個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國家規范,全國范圍組織開展了對電力等8個行業的7000余家重點排放單位的歷史碳排放數據核算、演講與核查。
國力爭在十四五”期間,何建坤介紹。將碳市場覆蓋范圍擴大到石油化工、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造紙和紙制品業、民航業等年綜合能耗達到1萬噸標準煤的企業。